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摘要:時過境遷,設計院狂飆式的擴張遇到了設計市場越來越同質化的嚴重問題,出圖質量也隨著從業(yè)人員的大幅度擴張而向下游走。加上國家看到了建筑業(yè)過程中各類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王大偉: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BIM技術倡導者與商業(yè)化實踐者。
設計院BIM的困擾
BIM進入中國十幾年,最初的推廣也是四處碰壁。據說當初AUTODESK為了在設計院推廣REVIT,是一手拿錢,一手出人,只要設計院愿意,不僅AUTODESK免費為設計院做模型,做完模型后還要向設計院繳納費用!
這等好事,為什么我等當初沒有趕上?
不過話說回來,當初的設計院項目飽滿得很,房地產行業(yè)在大發(fā)展,甲方也是一手拿著錢,一面在設計院門口等著圖紙裝車,這個情況下,誰還有閑心去陪BIM玩?
時過境遷,設計院狂飆式的擴張遇到了設計市場越來越同質化的嚴重問題,出圖質量也隨著從業(yè)人員的大幅度擴張而向下游走。加上國家看到了建筑業(yè)過程中各類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各類異形建筑的設計需求不斷擴大、設計院內部有提高出圖質量的需求、建筑業(yè)節(jié)能減排的需求,而BIM在理論上仿佛非常適合來滿足這些需求,所以很順其自然的,這一波BIM的熱潮就這么來臨了。
世界上的問題總是無處不在。雖然很多國內知名的大的設計院已經利用BIM技術在設計中大展了拳腳,但隨著項目的深入,困惑也越來越多。BIM的理念是,從設計階段開始建立模型,然后將模型移交給施工過程指導施工,在施工過程中輸入施工過程的信息,最后得到竣工模型,用來指導運維。
然而問題在于: 設計院以設計為目的而建立的BIM模型是否真正能夠指導施工?
如果不能夠指導施工,那么設計院建立的BIM模型還有沒有向后應用的價值?
如果沒有價值,或是價值不大,那么設計院的BIM工作又如何繼續(xù)開展?
設計成果與施工過程的脫節(jié)
此次參加沙龍的人員中,有上海某著名施工企業(yè)的代表,根據他們的描述,近幾年他們接觸的工程項目中,能夠將設計院提交的BIM模型直接用來指導施工的,沒有一例。因為設計院的圖紙無法或很少表達施工工藝,也就是說,他們目前是基本不接受設計企業(yè)的BIM模型。每個工程中,他們都會在設計院的二維圖紙的基礎上,自己重新搭建模型??梢哉f,從這個角度來說,設計院以出圖為目的的BIM模型已經完全無用了!這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
據介紹,和他們合作的設計院不乏上海一些非常著名的設計企業(yè),他們承建的工程項目中,也不乏很多在全國范圍內都耳熟能詳的著名工程項目。而他所說的這個問題,確實就是這么存在的。對于業(yè)主來說,不僅在設計階段BIM模型的搭建時需要付費,在施工過程的BIM服務中,也是需要付費的。這樣一來,業(yè)主花了兩次錢!
施工BIM遇到太多的設計變更
施工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各類變更,這些變更包括設計圖紙的不完善、業(yè)主的功能變更等,其實設計圖紙的不完善經過BIM模型的模擬過程后,大部分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但是業(yè)主功能變更所造成的設計圖紙變更,BIM模型卻完全無法避免。而這一類的變更造成的BIM模型的重復工作量非常的巨大。這一類的變更,往往無法預計,對參建各方均對此心有余悸又無可奈何。
竣工模型的精度
很多BIM合同里,業(yè)主都會提出BIM竣工模型的相關要求,希望能夠得到一個與現場竣工情況相一致的數字模型,有利于后期運維的實現。
參與此次沙龍活動的幾位均對BIM竣工模型的精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都認為,如果業(yè)主對于竣工模型精度的要求不同,會導致工作量的巨大的變化。
舉個例子,對于一臺水泵,設計模型建立時,從族庫中調取了一個通用的水泵族,并以此建模。制作竣工模型時,會在水泵模型中加入流量、揚程、功率等實際信息,這些信息的添加,可以實現運維過程中對于水泵信息的查閱。這是通常的作法。
但有時業(yè)主會要求竣工模型中水泵的外觀與樣式與實際也保持一致,這樣,就勢必要求重新建立一個全新的與實際采購的水泵一模一樣的水泵族。
那么,這樣的BIM竣工模型就會是一個無比繁瑣的工作過程。會變成一個工作量的無底洞。在另一個方面,這樣的工作量增加也會大大增加業(yè)主的建模成本。這種成本是否真有必要付出?
BIMERCN觀點:
參與沙龍的各位可謂肺腑之言,這些問題不僅真實的擺在參會人員的面前,更是活生生的擺在整個行業(yè)面前。在目前建筑行業(yè)中設計、施工、運維互相割裂的大背景下,希望能夠把各方的BIM模型互用,這本身就面臨著重重困難。
設計院如果希望將自身的業(yè)務形式向下游拓展,向設計后市場拓展,就應該把BIM從原先的設計工具變成新一種業(yè)務拓展的工作組織方式,把圍繞BIM形成的新的業(yè)務形式獨立出來形成第三方機構,開拓思維,采用與設計院原有運作模式完全不同的方式來運行。
而對于業(yè)主來說,一個既了解設計,又了解施工,同時又脫離于設計、施工的第三方的BIM機構也許能夠更好的為其服務。
|